购物吧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验交流

四川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发言摘要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1-9 23:51:14 人气: 标签:部门经验交流发言稿
导读:近年来,蒲江县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农村文明呈现出新气象。蒲江县成功创建全…

  近年来,蒲江县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农村文明呈现出新气象。蒲江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2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9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以文明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建设民风廊、文化廊、村史馆、讲堂和志愿服务站等“两廊一馆一堂一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广场,利用墙体绘画、户外广告牌、宣传栏等载体,刊播核心价值观、民风民俗内容,设立“榜”“义举榜”,让“24字”核心价值观处处可见、时时可见。建成友善优雅市民文明大讲堂、传统文化讲堂、经典国学讲堂、大讲堂等100余个,大力开展模范身边先进事迹、文明礼仪、传承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主题活动,让群众有所,见贤思齐,再塑三观。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台账,寻求群众文化认同点和传承点,深化鹤山书院文化、南丝文化、古蜀文化、非遗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打造,完善乡村文化遗产名录,抓好蒲江幺妹灯、米花糖生产技艺等非遗传承,推动蒲砚雕刻技艺、蒲草编织等非遗申报,通过文脉传承发展,让群众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

  科学编制《蒲江县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多规合一,彰显蒲江地域特色,聘请专业乡村规划师,依据乡村特点,按照适度发展的,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观,打造与川西民居元素相协调的乡村建筑,重塑与“绿水青山”相融合的乡村。全县满覆盖,高标准修建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貌的乡村景致。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将闲置农房成民宿、工作室等充满文艺范、具有本土文化风格的生活、居住、经营、活动场所,赋予老旧院落和民居新的价值。以“七改七化”为目标,引入专业公司入驻乡村,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并与每户家庭签订“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处理责任书。全面推进“最美阳台”“最美小区”“最美院落”评选,“共建美丽社区·共享美好生活”。通过自然资源、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村内“业、景、居”形态交融,相得益彰,夯实了乡风文明基础。

  “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宣传教育是保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支撑,用普法宣传引导群众崇尚,以美德带动群众心生友善。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托村(社区)大讲堂、讲堂、“三下乡”“百姓故事会”等活动为载体,丰富宣传渠道,推动“”与“德治”相结合,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的基础。各村结合实际、村民自治,按照“群众决策、群众执行、群众监督”的原则,经广泛收集村见、讨论、投票决定,形成各有特色、管用实在的村规民约,并通过在村域范围内醒目和村村通进行刊播,印制围裙、挂历等实用的宣传品进行宣传,使村规民约参与率、知晓率达100%,真正起到教育、警示、约束和提高的作用。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吸纳新乡贤、老、模范等进入五老调解会、乡贤理事会、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四会”组织,制定完善配套制度,督促村级事务及时公开、公平,监督村民自觉践行村规民约,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引导村民形成节俭养德、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等社会新风尚,文明新风拂面而来。

  把实现人的文明作为实现乡风文明的落脚点,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强化群众思想建设,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加强村民思想教育的同时,增强典型示范引领,出台人才政策,通过“外引”“内培”模式,引进乡村规划、文创旅游等领域高端人才,吸引大学生、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培育本地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等,主流价值。通过开展模范身边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以党的十九大代表姚庆英、维和英雄李磊等300多名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标杆,引领风尚。以文化人,打造村民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思想相互交融,提升村庄的文化品味、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比如明月村的“月是故乡明”中秋诗歌音乐会、箭塔村的“箭塔.丰收秋社”、寿安镇的邻里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以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为文艺素材,创作了以四川省模范姚庆英先进事迹为原型的电影《家园》、故事《丑柑》为代表的200余个原创文艺作品,出版了新老村民共同创作的《明月诗集》等刊物,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性文化产品。广泛开展“传承好家风 正能量”优秀家规家训、“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组建文明引导、关爱老人、邻里互助、治理等各类志愿服务队300余支,农村注册志愿者达2万余人,推动村民共建共享美丽新家园,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为乡风文明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新征程。乡风文明建设永远在上,蒲江县将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深入思考、狠抓落实,不懈抓创建,久久为功促文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乡村大地。

  罗江区紧紧围绕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一目标,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罗江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文明创建助推农村文明程度提升。抓好文明城市、单位、村镇、家庭、校园“五大创建”,着重向基层倾斜,大力开展细胞创建工作。全区共有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个、省级“四好村”19个,市级及以下文明村76个,谦让、、和睦、和美在各级文明村蔚然成风。御营镇响石村作为全区首个全国文明村,境内范仲淹所建清代民居范家大院作为罗江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廉政文化教育,响誉全国。鄢家镇星光村当地农民诗人龙敦仁家庭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

  (二)教育助推农村群众习惯养成。以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依托基层协会、讲堂、农民夜校等阵地,整合各单位资源,在退休教师、法律工作者中招募了一批教师志愿者,成立村民学校,针对村民和社区居民、青少年、老龄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法律、健康等义务教育培训,促进了城乡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志愿服务助推农村良好风气形成。整合各行业资源,成立、青年、医疗救助等12支基层专业志愿服务队,设立志愿服务站100余个,共有志愿者18000余人,创新开展“家庭式医生服务”活动,在农村设立“幸福驿站”,建立邻里乡亲互助会,为困难群众提供助耕帮扶、技术指导、事项代办、医疗资助、建房补贴等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被评为第三届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优秀组织。

  (一)家规家训上墙,乡风文明有传承。大力开展“立家规、晒家风、家训挂屋前”活动。慧觉镇将中心村91户群众的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制作精美门牌91块;御营镇开展家规家训“上”活动,亮出家规家训,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公开监督。全区开展“家风家训专题党课月”“家规家训家风融入讲堂”等活动,组织群众围绕如何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开展大讨论、大学习活动,切实做到家家户户有传承。2017年,范氏家规入选“天府十佳好家规”。

  (二)选树身边典型,创先争优有榜样。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好孝子”“模范”等身边评选活动。利用、、宣传栏、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开设专栏刊播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创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共评出5122户,用“星星”带动群众自省自查提升,掀起了争创热潮。将身边好事编成《罗江故事》短剧、小品、快板等,寓教于乐,《罗江有个“罗三好”》入围“美丽四川”微电影大赛。

  (三)推动移风易俗,村民自治有办法。建立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移风易俗文明公约、婚丧嫁娶操办标准,提出了四提倡、四反对村民新风8条。组织开展红白事和禁赌禁毒效果一年一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各类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推选条件。御营镇印制了《“移风易俗·倡树新风”书》,慧觉镇群众集体签订了《讲文明树新风·共建魅力慧觉承诺书》,鄢家镇自编了《好习惯六做到》《拍手歌》等,不断推动村民走出人情消费,乡风文明,实现了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一)村容村貌,小地方有大变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双引领”等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着力村容村貌。结合城乡综合治理,组织干部带头开展村组干道、群众房前屋后、垃圾清运池、河堤沿岸整治,引导群众自觉爱护卫生,,村容村貌有巨大改观。新盛镇金铃村结合美丽新村建设,注入文明元素,建造省内首个农民公园,改建戏台和中心广场,统一安装中国风灯,绘制核心价值观年画,打造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特色民居。全区现已在御营镇响石村范家大院、鄢家镇星光村、金山镇大井村打造出3个乡风文范点。

  (二)探索“罗江模式”,垃圾治理有诀窍。探索建立“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户、组、村、镇、县五级环环相扣,全区建成了近800人的农村保洁清运队伍,实现定人、定事,不留盲区和死角的全面覆盖。“罗江模式”获得了住建部的肯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凸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罗江模式”作为经验被介绍给全国。海外版将“罗江模式”垃圾治理经验推出国门。

  (三)创新文旅融合,孝亲爱亲新风尚。创新“旅游+农业+文明”发展模式,开展亲子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亲子教育等活动,将一三产业发展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孝德宣传,推动形成孝老爱亲、家庭和顺的良好风尚。建立政企友好合作关系,与四川嘉祥教育集团、绵阳东辰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吸引成都周边家庭到罗江开展亲子教育、拓展活动、公益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引导参与家庭树立“好家风”,引领重教乐学、尊老爱幼好风尚。

  近年来,昭化区以治理、细胞建设、移风易俗、积分为载体,构建治理、培育、约束、激励、考评五大机制,实现群众“看得见听得到、记得住做得到、受教育得实惠”的良好效果,有效提升社会文明整体水平,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昭化经验。

  今年8月,省委省提出开展农村人居整治三年行动,昭化区庚即出台《“美丽昭化·宜居乡村”专项整治方案》,着力乡村治理,改善人居。一是明目标。明确到2020年,8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7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二是抓重点。创新建立“3334”治理标准,即“三定”(卫生定时打扫、物品定点摆放、畜禽定点饲养)“三勤”(勤洗、勤扫、勤捡)“三看”(看厨房、看卧室、看厕所是否干净)“四个一”(阳沟院坝一码平、柴禾粮菜一展齐、鞋子帕子一条线、家具灶具无一尘)行动,形成了“比学赶超”昭化模式。三是强保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原则,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沼气建设、农村改厕等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入到人居整治,增加保洁、养、垃圾转运等岗位300余个,为乡村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建阵地、树典型、创精品、办活动为途径,优良家风家训,塑造群众共同价值追求。一是打造宣教阵地。建设以“孝老爱亲”“家和家廉”等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文化院坝、孝德广场,持续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其中,柳桥乡普子村着力“孝”文化,通过设座椅、树浮雕、建长廊,展示《颜氏家训》等优良传统家训家风。二是选树身边典型。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孝敬父母、关爱子女”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征集“家风故事”“蜀道好家规”,挖掘一批先进事迹,评选一批典型模范,树立一批标杆,在社会倡树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文明风气。三是主流声音。通过文艺节目演出、播放爱国电影、赠送实用图书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综合素质,丰富乡风文明建设内涵。今年来,组建“飞入寻常百姓家——川音·昭化文艺小分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巡回演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

  以群众自治为基础,与德治相结合,形成一套因地制宜、惩合宜的他律机制,各村根据区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制定出蜀道沿线、国省干道、亭子湖库区、重点项目实施区等一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村规民约,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能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自律意识。一是凝聚群众智慧。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智慧,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群众认可的不成文的公序良俗进行完善提升,制定本地的村规民约。二是优化约束体系。丰富村规民约具体内容,建立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社会公德等方面正反评估体系,为基层群众树立了风向标。三是发挥导向作用。严格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度,将遵守村规民约的群众作为正面典型,进行物质和上的励,对违反的群众进行教育,将情节严重者作为典型,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

  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昭化区探索建立积分激励机制,着力解决“”贫困,取得明显实效。一是评定流程规范化。把握申报、评定、兑换等三个环节,完善积分评定规则,建立超市,开展家庭积分评定活动,实现积分兑换生产生活物资,构建起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长效机制。二是评分标准严格化。以村级宣传员、组干部、小学生、贫困户代表、非贫困户代表等为,组成不低于10人的村级评比小组按积分标准进行评分。三是积分兑换公开化。根据积分台账,在各村设立的“超市”兑换常生活用品。用励持续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家庭积分评定活动申报实施村201个,占比95.7%,打造超市118个,推选村级宣传员201名,配套开展讲文明故事109场,挖掘各类先进典型人物639人,发放积分券32964张,受益群众近万人。

  以家庭积分评定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文范创建活动,表彰一批示范村(户),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一是明确五好标准。以村容村貌好、社会风气好、 治安秩序好、干群关系好、集体活动开展好作为示范村评定标准;以卫生好、生活习惯好、邻里关系好、家庭和睦好、集体事业参与好作为示范户评定标准。二是创新评选方式。示范村评定由乡镇划片交叉实施,对评比结果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后,区文明办组织评比验收。示范户评定由各贫困村组织实施,所在乡镇验收,区文明办抽查验收。三是实行动态管理。逗硬考评励,定期督办通报,实行示范村(户)动态管理,已认定的示范村(户),每年进行定期不定期复核,对不达标的取消资格并暂停励兑付。

  昭化区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大力培育健康卫生、好学勤俭、重礼尚德、上进、自强脱贫的良好习惯,形成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务实政风、清正党风的良好社会风气,一个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在昭化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近年来,北川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总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紧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推动全县农村文明建设。建成4个全国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含1个省级文明社区)、13个省级“四好村”、13个省级“三新”示范点;被列为全国农村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连续三年受邀参加全国农村文明建设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涌现出全国优秀员兰辉,全国最美村官肖琳,全国十佳美德孝心少年任芳芳,全国美德孝心少年李瑶、段翔,“中国”任昌会等一大批模范;《瓦尔俄足》舞蹈代表西南片区参加2017年全国文明村镇文艺展演并在央视七套,《川上大禹》入选第六届四川省中华经典会。

  (一)“规划引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村庄布局、院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一步一景、一院一主题、一村一品。城乡结合部,体现出“组团式·微田园”特点;高寒山寨,体现出“小规模·生态化”特点,黄金旅游线上的村寨,体现出“羌族风·聚居化”特点。

  (二)生态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力度,划定国家生态红线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位列全省前列。

  (三)文化引领。从完善文化阵地入手,着力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每个村都建好一个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让群众拥有文化活动场所;建好一个农家书屋,打造“书香村寨”,为农村群众送去文化大餐;建好一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村委会活动室为依托,整合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少年宫等资源,开设留守儿童之家、老年活动之家,有效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娱乐、健身等需求。

  (一)打好“种养牌”。注重绿色品牌效应,加快农村试验,加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设,拓宽农村群众家庭收入来源。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综合性试点试验县。

  (二)打好“旅游牌”。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步伐。依托1个5景区、4个4景区品牌集群,践行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呈现出“城乡联动、景村融合、百姓增收”的良好态势。

  (三)打好“科技牌”。借力网络优势,依托旅游景区、农家乐等游客集中区域精准营销,借助村淘等站点网上销售,让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出羌山。

  (一)开展乡村礼仪行动。发挥乡村礼仪在农村立身处世和处理家庭矛盾、调和邻里纠纷中的“润滑”作用,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行动。从迎客、待客、送客、家庭长幼、邻里相处等方面编写“乡村礼仪三字经”,向农户印发《文明新风进农家宣传手册》,切实培养农村群众养成良好的律己、敬人习惯。

  (二)开展乡村清洁行动。围绕“家园、水源、田园”大力实施清洁工程,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改厨、改厕、建院坝、硬化入户工程;加强农村整治,进一步优化农村面貌。同时,从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等方面编写“乡村清洁打油诗”,培养群众爱护清洁的自觉习惯。

  (三)开展乡村健康行动。以科学、周公解梦 梦见洗头卫生、健康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形式的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活动,引导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向农户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户行为规范与清洁卫生标准》,切实培养农户健康的生活习惯。全县310个村均设卫生室,为农村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户体检,并深入开展农村义诊活动。

  (一)深化教育活动。以文化院坝、密集院落为载体,集中制作一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的和展板,向群众传递正能量。农民夜校、院落会、坝坝会邀请“模范”“致富能手”“新乡贤”从自身角度宣讲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提升感染力。开展“文明北川·幸福家园”比赛,宣传身边好事和乡风文明故事。

  (二)切实推进村民自治。建立“一约三会”,推动移风易俗。有针对性地修改村规民约,做到文字简单、通俗易记,“规”出好习惯,“约”出好风气。每月开展一次“村民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评议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红白理事会”。

  (三)深化文明创建。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身边、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十佳文明乡村”“十佳文明窗口”和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时代楷模、文明新风。

  近年来,筠连县立足腾达镇春风村文明建设“735”示范工程被、中央文明办肯定为“筠连模式”并予推广,初步绘就“经济发展、村庄漂亮、农民快乐、人人有德”美丽乡村画卷这一实际,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在全县创新实施乡风文明建设“433”工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围绕展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结合“一区三带”党建示范群和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不断巩固和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一是构筑宣传文化墙。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统一设计制作全县乡风文明建设专用标识,各乡(镇)指导辖区内各村(社区)分别打造1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宣传文化墙。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深入解读党和各项政策措施,凝聚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二是构筑讲堂。各村(社区)结合农民夜校建成讲堂,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优秀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传承,深入实施建设工程,开展“模范走进讲堂”基层巡讲活动,推进评议,引导农民管理、教育、服务、提高。三是构筑主题院坝。各乡(镇)着力打造1个家风文化主题示范院坝,各村(社区)围绕“忠孝文化”“礼仪文化”“文化”“家风文化”“产业文化”建成1个以上主题院坝,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推进“百镇建设行动”、深化“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四是构筑田园书吧。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推进乡(镇)分馆建设,加快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书香筠州·自助书屋”建设和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各村(社区)建成式田园书吧。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活动,探索推进乡村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少年宫建设。

  围绕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一是建造新乡贤。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村干部、农村致富创业能手、模范等平台,挖掘退休后返乡或回乡居住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板等本土乡贤,涌现出肖正才、陈道乾、张航银等一大批“新乡贤”。广泛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崇德向善·厉行”“诚信·孝敬·勤俭”等活动,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二是建造志愿者。推进城乡志愿服务工作,建成全县学雷锋爱心联盟,组建18个乡(镇)志愿服务大队、260个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现有各类志愿者28000名、家庭志愿者900户。志愿者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展现新的风貌、提高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争做有自信、尊、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时代新人。三是建造文体。培育挖掘乡土文体本土人才近10000人,组建筠州、槐花、春风等艺术团18个,各类农民演出队伍400余支,广泛开展“村晚”、乡(镇)文艺调演、广场舞大赛等反映时代、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体活动。鼓励开展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性节日民俗活动。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文体活动,夫妻和睦、家庭和顺、邻里和谐。

  围绕加强教育、补齐“短板”、助力脱贫攻坚,切实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改善农民风貌,合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好生活。一是推进文明创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争创全国农村文明建设示范县,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争做文明女性 建设美丽家园”创建,深化亮牌子·美·树形象活动。目前,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实现全覆盖,全县共有文明乡镇市级9个、县级9个,文明村(社区)全国2个、省级2个、市级72个、县级184个。二是推进评选。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组织参加“身边”评选,广泛开展星级农户和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细胞创建。涌现出时代楷模王家元、模范李秋、身边杨文全、新时代好少年蔡承成等先进典型近1000人,“村村有先进、乡乡有榜样、行行有标兵、县上有典型”的“筠连榜样”体系初步建立。优秀志愿者文韬、见义勇为罗中财、“五好家庭户”代表刘付兰等组成“身边”先进事迹报告团,教育引导村民自觉、尊老爱幼,妥善处理邻里关系。三是推进移风易俗。出台《筠连县进一步整治城乡居民乱办滥办酒席的指导意见(试行)》《筠连县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方案》,干部带头示范,深入整治城乡居民乱办滥办酒席,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组织开展以、守法、懂礼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带头人培训,培育全县首批带头人780名。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抵制活动和落后文化。

  前锋区系建制新区、贫困地区,201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省年轻的县级行政区、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设区以来,前锋区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累计创建区级及以上文明村79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9个)、区级及以上“四好村”199个(省级“四好村”11个、市级“四好村”38个),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前锋·宜居乡村”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为前锋加快建设“产城一体发展高地、山水园林旅游新城”增光添彩。

  问题导向,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变奏“大合唱”,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一是建机制聚合力,引领“齐”。将乡风文明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出台推进移风易俗时代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十九条措施等文件10个,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建新村兴产业,让人“留得住”。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建成新村52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4个,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8个、家庭农场21个,做靓广安青花椒、广安松针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唱响“烽火大良、康养前锋”品牌,缓解农村“空心化”。三是建配套促宜居,杜绝“脏乱差”。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由28.18%提高到36%。新改建通乡通村公278公里,行政村公通达率100%。实施“五改三建”9299户,建成污水处理厂(站)10个,引进四川光大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日净。

  聚焦“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着力“四进”,留住乡愁、醇厚乡情、守望乡韵。一是生态文明进乡村,留住田园风光美。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华蓥山绿化彩化工程、“用双脚丈量每一条河流”行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二是进乡村,向灵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村规民约,与优秀传统结合,开展“守四德做四好”“家风家训进农家”、新乡贤培育活动,试点“德贤榜”建设。三是志愿服务进乡村,醇厚乡邻和谐美。组建农村志愿服务小分队205个,开展以扶贫志愿、“三关爱”、邻里守望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最美志愿者”15名。四是传统文化进乡村,守望淳朴人文美。绘制乡村壁画300余幅,建成宕渠连响、代市舞龙等非遗传承3个,打造文化院坝46个,结合“我们的节日”广泛开展“欢乐农家”大赛、戏曲进乡村、“四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

  农体,围绕“五讲”开展讲习教育,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是从相加到相融转变,促进阵地资源有效整合。加快推进“村村响”、农民夜校、图书室、讲堂等基层阵地资源整合,管好用好QQ、微信“家庭明白人”群,探索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构建“传统讲习+新” 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主流格局。二是从“塑形”到“铸魂”转变,促进内生动力持续迸发。紧扣“讲思想明方向、讲政策谋发展、讲技术强本领、讲立志气、讲葆”,开展集中宣讲、群众宣讲、“蒲公英”宣讲5000余场次,评选“最美农民”15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三是从单一到多元转变,促进教育培训精准发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设置订单“热线”,开展调卷,应需开设符合群众需求的实用法律、保健养生、生活常识、传统文化、安全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经营等特色科目,实现讲习供需精准对接。

  以农村文明连片创建暨“精准脱贫·文明同行”活动为契机,设计“六评”抓手,补齐农村面貌“短板”、提振农民“精气神”。一是突出正面导向,设计“六评”抓手。每月在贫困村定期开展“文明户、清洁卫生户、孝老爱亲户、勤劳致富户、诚实守信户、和谐平安户”六个类别流动红旗评比,治理“两争两隐”“等靠要”脱贫乱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突出规范评议,壮大“”群体。以“六评”为契机,推动建立完善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规范建立身边推荐、乡风评议常态机制。截至目前,全区推荐评选“文明家庭”30户,最美人物146人、模范25人、“广安”16人、“四川”11人。三是突出严格管理,引领新风正气。出台流动红旗、“十星文明户”、“文明家庭”、模范管理等指导性文件5个,推出先进典型宣传报道 25批次,发布诚信“红黑榜”21批次,取消1人“最美人物”称号。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